为帮助我校本科生进一步了解学术前沿,参与实际科学研究工作,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开展合作,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优良的师资以及强大科研力量,将组织优秀本科生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其下属站点开展暑期地理综合实习项目项目。现面向全校招募项目队员。
本项目得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一、实习项目介绍
(一)天山(国际)冰川观测试验站地理综合实习
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简称天山冰川站)是我国唯一专门以冰川和冰川作用区为主要观测、试验和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是在施雅风院士倡议下于1959年建立的。1988年首批成为中国科学院对外开放台站,1997年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评审中被评为a类站,同时被授予野外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野外台站(试点站)。天山冰川站是国际冰川监测网络中,中亚内陆冰川的代表观测站点。在中科院、研究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和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一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观测、试验和研究的野外基地。天山冰川站包括基本站和高山站。其中,基本站海拔高度2130 m,座落于乌鲁木齐河上游高山峡谷间,占地面积约6000 m2。高山站海拔3545 m,占地面积约1000m2,与基本站相距35 km,是野外考察人员和站观测人员的住所和后勤设备存放处。目前,天山冰川站观测的冰川有三处。其中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基准观测冰川,另外两条分别为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和天山最东端庙尔沟平顶冰川,形成了对天山东部观测的完整体系,与目前国际冰川观测的先进水平接轨。
招募人数:7人
项目时间:2018年7月26日-8月12日
地点:中国·新疆
(二)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地理综合实习
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祁连山站,英文qilian shan station of glaciology and ecology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主要是对大气、冰川、冻土、植被、水文等的长期综合定位观测,它是多圈层,如大气、冰川、冻土、植被等耦合研究与环境变化监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观测研究站。并重点在冰冻圈现代过程、大气环境过程、冰-气界面和地-气界面过程研究,开展不同海拔高度各类型植被变化与适应及其与环境要素关系研究,应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开展不同自然地带典型地段近代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与比较研究;揭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环境变化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在典型流域开展冻土、积雪水文过程的观测,构建包含冰川变化、积雪消融和冻土冻融过程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探讨寒区流域水循环机理;预测未来祁连山区气候环境变化,评估流域未来冰冻圈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招募成员:5人
项目时间:待定
地点:中国·甘肃
(三)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地理综合实习
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naqu station of plateau climate and environment简称“那曲气候环境站”或“那曲站”)。那曲站地处西藏自治区那曲县罗玛镇那曲村/十三村(31.37?n,91.90?e,4509 m)观测区域集中于昆仑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青藏公路/铁路沿线(91 -94?e,31-36?n)。那曲站的总体科学目标是增进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包括在高原与局地两个尺度上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陆面过程中辐射能、热量和水分交换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边界层结构及其时空变化;高原的云与辐射;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汽输送和水循环,以及降水的时空变化与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等;进一步刻画和描述青藏高原气象—水文循环,完善陆面过程在耦合的中尺度大气模式和大尺度水文模式中的参数化方案,同时解决青藏高原地面“能量不闭合”的问题;发展青藏高原陆面过程模式并应用于更大的空间尺度,包括一维土壤-植被-大气输送模式;二维或三维中尺度陆面过程模式;改善陆面过程模式的升尺度(up-scaling)方法,包括由局地到高原尺度的感热通量的参数化及非均匀下垫面影响,由卫星遥感对植被指数(ndvi)、地表粗糙度和地表温度等的估算,风场和大气水分日变化的关系与区域间的水汽交换等;发展和检验利用卫星资料推算陆面参数的方法,通过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的方法,建立利用卫星资料推算陆面参数的方法。地面所需参数及相应卫星资料包括:降水(trmm),辐射收支(noaa avhrr,ers,gms vissr),土壤湿度(dmsp,trmm,adeos2,jers-1、eers-2、radatsat)等。
招募成员:10-15人
项目时间:待定
地点:中国·西藏
(四)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站地理综合实习
玉龙站是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丽江玉龙雪山景区管委会于1999年开始共同筹建“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玉龙站)。2007年正式成立,本站是中科院寒旱所创建的我国第二个冰川站,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藏东南区域的特殊环境观测研究网点。其基本定位是我国季风海洋型冰川和低纬度高山生态环境野外观测研究平台、优秀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地。其基本任务是:大量观测和积累以玉龙雪山地区为代表的冰川、气象气候、水文、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科研数据和资料,为云南省和长江上游三江并流区生态、水电、旅游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凝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内外有关科研和人才培养机构提供方便和服务,积极配合中科院寒旱所和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为云南省和丽江市地方科研、教育和经济发展服务,不断扩大和完善观测站的设施和规模,努力建设成国家站的标准和水平。
招募成员:7人
项目时间:8月2日-8月9日
地点:中国·云南
(五)内蒙古奈曼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内蒙古奈曼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于1985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该站位于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西部过渡区,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东端的科尔沁沙地腹地,地理位置120°42′e,42°55′n,海拔358m。行政区划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境内。该站1988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99年加入gtos观测系统,2003年加入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网络,2004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奈曼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2005年加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该站的研究覆盖区域代表着我国东部60-80万平方公里的农牧交错区和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早在1972年,该站成员就在科尔沁沙地参与了北京-通辽铁路的选线、铁路风沙危害防治的研究。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对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成因、分布和治理进行了研究。1985年建站后,主要进行沙漠化成因、过程、危害和治理试验示范研究。1990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以来,该站研究人员与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对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演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进行了定位监测与研究,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jdb捕鱼模拟器网站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我国北方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以沙漠化为特征的生态环境退化原因、过程以及恢复治理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奈曼站是我国唯一的沙漠化研究站,也是世界上唯一处于中纬度温带半干旱与半干湿润过渡区的沙漠化研究站。在这里开展沙漠化形成演变、生物学基础及综合整治技术研究,对我国及世界沙漠化科学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招募成员:10人
项目时间:未定
地点:中国·内蒙古
二、招募条件
(一)身体素质良好,无疾病及其他不良嗜好。
(二)部分站点海拔较高,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
(三)由于名额有限,将对报名人员进行选拔,分为笔、面试与体力测试三个环节,由于各个站点的要求不同,因而各项目分开进行笔、面试与体能测试。
(四)报名人员按要求填写报名表(见附件),并于6月8日前发送至邮箱:。
(五)学生实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各项目组管理要求,服从指导老师及管理人员的安排不得擅自展开行动,擅自行动造成损失由个人承担。
(六)每个人最多可以报三项(分为第一、二、三志愿),笔、面试与体能按第一志愿的站点要求进行测试,选拔活动结束后可视情况调剂至第二、三志愿站点。
附件地学行知会中科院暑期实习报名表.docx